不知道有多少80 、90后,记忆中还残留着2000年前后的乐坛,那简直是个神仙打架的时代,而说起那时候最时髦的社交方式,KTV必须是首选。
因为对于很多80后,90后来讲,能进入KTV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成人,如果一不小心还被发现拥有动人的声线,恭喜你,显然你已经解锁了新的人际互动方式。
KTV曾经的盛行
然而,最近的一则热搜#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去KTV少了#,让大众的眼光又一次重新聚焦到KTV行业上。
根据《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1年3月,我国现存KTV企业仅剩6.4万家,数量已经不及七年前一半。
其中有不少年轻网友纷纷表示:“现在去那唱歌的都是中老年人,谁没事去那,那早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天下。”
显然,曾经门庭若市的KTV,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要,而说起当初它能火爆的原因,也是为了让年轻人排遣寂寞而存在。
那时候,KTV被称为卡拉ok,卡拉是日语中空的意思,OK是指交响乐队,而卡拉ok属于日语的音译,意思是看不见的交响乐队,即伴奏。
1971年,一个名为井上大佑的日本人,在管理乐队的过程中,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,就是做一个带有麦克风的伴奏机器,只要顾客投钱进去,就能播放伴奏,这就是第一代卡拉OK机的雏形。
由于当时日本受到美国嬉皮士的影响,年轻人对音乐是格外的迷恋,所以卡拉OK的出现,一时间在日本年轻人中得到风靡。
所以说,年轻人总是新鲜事物的主力军!
年轻人去KTV少了的原因
现在却看到KTV落寞的消息,王鑫不禁深有所感,她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,确实已经很久没去KTV了,想当年一个宿舍为了省钱,选择通宵唱KTV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。
可惜大家如今的生活重心都放到家庭上面,能够再次聚齐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,更何谈相约去唱K。
是的,像王鑫一样情况的80 、90后早已不是KTV的主力军,而现在的95、00后对于唱歌他们依旧热爱,只是在心理和人际层面他们发生了一些转变,而这些转变让他们选择逃离KTV。
①孤独经济的盛行
在强烈情感寄托和生活便利需求衍生出来的经济产业链下,一种名为 “孤独经济”的形态在年轻群体中不断蔓延,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其实他们都患上了一种叫做“社交恐惧症”的病。
调查显示,自2016年以来 “社交恐惧”一词的网络检索率持续攀升,以关键词“社恐”在豆瓣App检索中相关小组有10余个。
而“社交恐惧症”这种病外在乍看没有什么特别,实则内在自我拉扯,主要表现为讨厌社交,因为社交会让他们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,他们并不想吸引别人的眼光,这感觉好像自己是个异类一样。
在美国电影《充气娃娃之恋》中男主角拉斯就是一个典型的社恐患者,他几乎没什么朋友,平时也只和家人交往,周围的人也习惯了他的沉默。
但事实上,他不是不愿意交流,而是他内心更关注自我的需求,他渴望一个真正懂他的人,所以充气娃娃成为了他交流伙伴。
根据消费者行为习惯,由于社恐患者他们的消费特征属于悦己化消费,即区别于取悦他人的炫耀性消费,而是更关注自身需求。
因此, KTV这种大众消遣方式,自然不会成为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。
②参与感不断减弱
参与感,在心理上是指一个人同世界保持联系的感觉,这是一种人的本能,而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,自体和客体本就是相互作用,人是在关系中认知和感受自我。
以前的KTV之所以会盛行,是因为大家听的歌曲同质性较高,这也和当时音乐传播的媒介相关,所以大家在一起唱k的时候会因为相同的感受而连接在一起,每个人也是通过这种高参与感来实现人际间的互动。
但也不可否认,假使聚会中出现夸大倾诉的类型,即只有当我在台前巧妙的进行表演时,我才会被人注意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麦霸,这自然会剥夺其他人唱k的参与度,久而久之参与感弱的人就不会出现在这种场合。
当然,参与感弱还体现在年轻人听的音乐的琳琅满目,大家早已不像以前有着共同的兴趣点,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推崇独特感,而传统KTV的无差别性自然不被接受。
依旧热爱歌唱的年轻人
传统KTV客流变少,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再热爱唱歌这件事,只不过这届年轻人的社交需求,让唱歌这件事有了多种形式。
这不,市场上传统的KTV逐渐被手机里的唱歌APP所取代,多人同行的唱歌方式被两两成行的迷你唱歌房取代。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2016年起唱歌APP、迷你唱歌房相继登陆市场,直到2018年其用户规模就已经达到2.27亿,况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。
从心理层面上讲,相比传统的KTV营造出来的唱歌氛围,唱歌APP反而让个体收获更多的社交满足感和参与感,而迷你唱歌房拯救了大部分社恐人士。
对于唱歌这件事,00后的王梦深有体会,以前每次和同学去传统KTV,都让她感受十分不好,看似热闹的KTV,本质上是“一群人的孤单”。
每个人常常是一个人点歌,一个人唱歌,轮不到自己歌曲的同学一个个都在玩手机,有时候KTV更像是一个让她们歇脚的地方。
面对这样的情形,王梦深知传统的KTV已经不适合她,在她内心会更渴望大众聆听自己的歌声,而唱歌APP的出现满足了她的社交需求。
王梦的这种心路历程,还是蛮能够代表现在年轻人的想法,这一代的年轻人早已抛弃了迎合他人需求的社交方式,他们更渴望个体被真正的欣赏。
显然,唱歌APP、迷你唱歌房能够取代传统KTV在市场上的地位,这既归功于科技的进步,也是社交需求的升级!
理想化的镜映
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,有一条理论很适合当下的社交环境,即每个自体都有对理想化镜映的需求。
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看到,希望情感得到共情,所以这一代的年轻人在不断的尝试,试图通过更高的刺激来作用自己的神经系统。
但换个视角来看,如今的社交环境变化也有点太快了,反而缺少了现实关系间的沉浸感,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彼此间理想化的镜映,于是出现了更多宅男宅女,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,为何现在的年轻人有那么多娱乐方式,却依旧感到孤独。
曾经的四大天王刘德华,如今纵横娱乐圈40年,这对变化多端的娱乐圈来说实属一个传奇,而铸就这个传奇人物的不是他做了多伟大的事,关键是他将始终如一对大众的社交态度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的坚持与真诚让大众选择和他一起成长,这种自体和客体间彼此理想化的镜映,最终让这段社交关系得以持续发展。
参考资料:
澎湃新闻《年轻人的流行病“社恐”究竟是什么?需要治吗?》的相关报道
-END-
策划:雨青
作者:鸢尾
编辑:雪梨
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